一片山水洲垸,將千年窯火變成日常煙火
2025年最火的關(guān)鍵詞之一是什么?“非遺”當仁不讓。隨著春節(jié)申遺成功,長沙城內(nèi)的非遺元素也頻頻“出圈”。2月7日—9日,“非遺過大年長沙最韻味”長沙非遺走進香港推廣交流活動舉行,長沙銅官窯陶瓷化作“行走的詩篇”,帶游客將盛唐煙火“貼”進日常生活,彰顯出長沙非遺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。
在長沙的非遺版圖中,銅官始終熠熠生輝,長沙窯銅官陶瓷燒制技藝是國家級非物質(zhì)文化遺產(chǎn)代表性項目之一。近日,記者走訪銅官老街,了解銅官窯火千年不熄的奧秘,探尋非遺陶藝如何傳承與創(chuàng)新。
“山水洲垸”布局孕育出陶瓷文化
立春已過,想要一覽銅官風貌,老街旁的云母山是好地方。從山上望去,高聳的窯廠煙囪是老街最鮮明的標識。銅官老街就像一本鮮活的歷史書,記載著長沙窯興衰起伏的千年歲月。
長沙制陶業(yè)為何從銅官興起?記者了解到,這與銅官“山水洲垸”的寶藏布局密切相關(guān)。
比如,水是制陶過程中的重要元素。湘江下游東岸的銅官渚是銅官窯旁的重要渡口,三面環(huán)山,一面臨水,由于水陸交通方便,在唐代是重要的瓷器生產(chǎn)地和運輸中轉(zhuǎn)站。在銅官窯和湘江之間還隔著一片石渚湖,燒好的瓷器正是從這里出發(fā),聯(lián)通長江、直達沿海,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商品走出國門、遠銷海外。
再比如,制陶的原料泥土,可以直接從云母山上取得?!端?jīng)注》記載,“銅官山亦名云母山,土性宜陶;有陶家千余戶,沿河而居?!贝送?,有坡度的龍窯不僅有利于通風、排水,還能提高燒瓷的質(zhì)量。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內(nèi),便有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唐代龍窯及其“兄弟姐妹”共46處。
如今在云母山上遠眺,北邊是銅官古鎮(zhèn),南部是太豐垸,西部是湘江與洪州,洪家洲、蔡家洲點綴其間,“山水洲垸”的自然空間格局與“圍窯筑居”的街道脈絡(luò)盡收眼底,窯火與山水共同孕育出綿延千年的陶瓷文化。
探尋各式陶器的誕生之旅
銅官老街形成于唐代,蜿蜒交錯的街道一眼望不到頭,路旁到處是陶瓷元素,將“陶都”二字刻進往來游人的心間。
陶器是怎么誕生的?這個謎團在銅官老街便可解開。
走在老街上,隨處可見長沙窯的特色陶器。記者注意到,銅官飯店對面的三粹塔上,最上層的釉下多彩、中間的模印貼花和下面的綠釉點彩,是銅官最常見的三種器型。據(jù)介紹,正是長沙窯在技藝上“敢為天下先”,才打破了“南青北白”的格局,以“長沙彩”開創(chuàng)了中國的彩瓷時代。
陶器的燒制過程也不容錯過。記者看到,老街上的門店大多采用前店后廠的模式,從瓷器拉坯、晾干、上釉再到燒制的全過程都親眼可見。
追溯陶器的誕生,還得看各式各樣的古窯。外興窯、義興窯、貢興窯、仁興窯……綿延數(shù)里的云母山上,70多處古窯依山而建,借助山勢的高低起伏形成了獨特布局。從山腳下仰望,它們?nèi)啦罨?,錯落有致,與周圍的自然景觀融為一體。天氣好的日子,可以來這里望一江碧水、瞧老街風光,再來一場古窯的“探秘之旅”。
打造令人流連忘返的千年陶都
走讀銅官老街,看見的不止人間煙火。記者梳理發(fā)現(xiàn),這里可傳承的“寶藏”十分豐富。
地理布局上,銅官“山水洲垸”的自然稟賦,老街“圍窯筑居”的有機生長格局、“一主六次”的魚骨狀街巷格局,都值得解讀;建筑風格上,傳統(tǒng)民居的“陶窯匣缽”,采用紅色、褐色陶瓷大蓋瓦,脊頂壓釉下彩(綠色),充滿古樸韻味,工業(yè)廠房保留有完整的燒窯眼、煙囪等,是陶瓷工業(yè)的見證;特色民俗上,祭窯神、燒寶塔、趕廟會、銅官山歌、龍舞龍舟,以及獨特的嫁娶風俗等代代相傳。
記者了解到,近年來,望城區(qū)委、區(qū)政府借勢海上絲綢之路聯(lián)合申遺工作,立足長沙銅官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,整體推進銅官老街、靖港古鎮(zhèn)等歷史文化街區(qū)、歷史文化名鎮(zhèn)開發(fā)建設(shè),一個新興的現(xiàn)代文化產(chǎn)業(yè)集群已逐漸成型。銅官老街通過保護“山水洲垸”的自然稟賦,將工業(yè)風貌建筑和老街民居活化利用為綜合體、博物展示或創(chuàng)意民宿及工作室,再整合組團、動靜分區(qū),引入更多業(yè)態(tài),一個傳承文脈、業(yè)態(tài)繁榮、街巷古樸、環(huán)境優(yōu)美,令人流連忘返的千年陶都,有望在傳承與創(chuàng)新中大放光彩。